光明網訊(記者郝悅)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: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。核工業作為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,肩負著國防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任。核工業經過60多年的發展,實現了從無到有、從小到大、由大變強的跨越。核電是核工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,以“華龍一號”為代表的中國自主知識產權三代核電技術,是“鑄就大國重器,打造國家名片”的生動體現。7月26日,“走進華龍一號”網評品牌活動考察團來到福建省境內在建最大的核電基地——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有限公司,并舉行交流座談,見證我國核電技術在創新、安全、環保等方面的突出成就。 從“中國制造”到“中國創造” 40多年前,我國核電處于起步階段,大到壓力容器,小到一根電纜、一顆螺絲釘都需要進口,核心技術受到美國、法國、俄羅斯等核電強國的牽制。作為世界上最復雜的能源系統,核電涉及70多個專業,要想實現整體升級,就必須在全球范圍內汲取經驗。 “華龍一號”在研發之初,就確定了“小核心、大協作”的合作模式,中核集團“華龍一號”總設計師、中核工程總工程師邢繼帶領“華龍一號”大團隊搭建了“全球化政產學研用”高效協同創新研發平臺,有效整合技術資源,實現優勢互補,在總結了30余年核電科研設計、建造和管理經驗的基礎上,形成了我國首個具有完整自主知識產權的百萬千瓦級三代核電技術“華龍一號”,并匯集了“最高的安全標準、177堆芯、雙層安全殼、能動與非能動安全系統”等多項自主創新成果?!叭A龍一號”的面世,打破國外核電技術壟斷與知識產權限制,實現了核電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。2021年1月30日,“華龍一號”全球首堆——中核集團福建福清核電5號機組投入商業運行,成為我國科技自立自強的“國家名片”,標志著我國在三代核電技術領域躋身世界第一方陣。 確保核電安全萬無一失 長期以來,公眾對核電安全極為關注。核電安全如何確保萬無一失?在中核集團中國核工業科技館(福建),講解員向媒體記者和網絡正能量骨干介紹了核電安全的“秘密武器”:我國核電站設計中均設置了四道安全屏障——第一道是核燃料芯塊,核裂變產生的放射性物質98%以上會“滯留”在二氧化鈾陶瓷芯塊中,不會釋放出來;第二道是燃料包殼,芯塊燃料密封在鋯合金包殼內,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一回路水中;第三道是壓力邊界,由核燃料構成的堆芯被封閉在壁厚20厘米的鋼制壓力容器內,確保放射性物質不會泄漏到反應堆廠房中;第四道是安全殼,反應堆廠房是一座高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筑物,壁厚近一米,內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鋼襯,防止放射性物質進入環境。 “華龍一號”還采用了雙層安全殼設計,提供多一層放射性物質包容屏障,進一步提升了反應堆對外部災害的抵御能力,安全系數再次升級。層層屏障使核電站具備抵御強震、大飛機撞擊等極端災害的能力,在安全性上滿足國際最高安全標準要求。 安全、經濟、高效的清潔能源 “十四五”期間,我國錨定“碳達峰、碳中和”目標,加快發展清潔能源。作為世界三大主力電源之一,核電安全、經濟、高效,是可大規模替代煤電的基荷能源。相對于傳統化石能源,核電基本實現溫室氣體零排放;相對風電、太陽能等新能源,核電具有更穩定、容量大等特點,是應對氣候變化、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選項。 目前,“華龍一號”已成為支撐我國核電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。據統計,“華龍一號”每臺機組裝機容量為116.1萬千瓦,每年發電近100億度,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年度生產和生活用電需求,每年可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、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,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多萬棵。據福清核電相關負責人介紹,福清核電1-6號機組全部建成后總裝機容量達667.8萬千瓦,預計年發電能力達500億千瓦時,相當于福建省全社會用電量的四分之一,相當于減少排放二氧化碳4002萬噸、二氧化硫13萬噸、植樹造林3.5億棵。
|